其次,父母、老师或书籍的教育和影响。很多获奖者刚开始并没有对集中兴趣领域产生兴趣,后来在父母的影响下,或在老师的启发下,或在阅读书籍时发现了集中兴趣领域的美妙之处,便开始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作为终身学习和研究方向。徐光宪、袁隆平、郑哲敏、吴文俊等获奖者都曾因父母或者老师的教育影响而对后来取得重大突破相关领域产生强烈的兴趣。于敏、程开甲、黄昆和谷超豪等也都曾因为读了某书籍而被其中的人物或者知识吸引,从而对相关领域产生浓厚兴趣。 再次,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产生兴趣。这是获奖者带着明确的目标和志向,致力于解决某一重大问题而开始对相关领域进行集中的学习和研究,最后在不断地学习、探索和突破中建立起对这个领域的强烈兴趣。例如张存浩、谷超豪、徐光宪、于敏等获奖者曾经多次由于国家需要解决某一技术上的重大难题而转变兴趣,开始学习和研究新的领域,并对其产生兴趣,最后取得突破。 最后,偶然因素导致突然转变兴趣。王永志高中时最感兴趣的是生物课,梦想改良和创造物种,当一名生物学家。后来他看到学校附近的飞机反攻敌军的情景,激起他的爱国情感和斗志,便开始对国防尖端科技感兴趣,后来如愿考上清华大学飞机设计专业。[26]偶然的因素使他改变曾经的兴趣和梦想,从此踏上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道路,并且这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获得辉煌成就。 三、顽强的意志是获奖者取得科学研究突破的保障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清晰意识到主体行为的进程和结果,并对主体的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顽强的意志是一种能使人克服内外部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的可贵品质。研究发现,25位获奖者都具有钢铁般的顽强意志。意志的作用贯穿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和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主要表现在决心、信心和恒心三个方面。 (一)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下定决心是意志过程的第一阶段,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往往要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它是主体经过反复思考、衡量和比较之后确认的追求目标,并且伴以选择达到目标的行为方式和方法。谷超豪小学时看到孙中山的立志格言,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自己暗暗下定决心,毕生要做大事,做革命救国和科学发明的大事。[27]于是他以努力读书学习知识和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的方式不断向这一目标靠近。王忠诚在战场上眼睁睁看着受脑外伤的战士死去,就下定决心要把中国的神经外科建立起来。[28]从此,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自己的诺言,实现自己的目标。I960年7月,袁隆平发现一株形态特异、穗大粒多的水稻。他认为找到了优良育种材料,并坚信:水稻像生物界的其他物种一样,也有杂交优势。他质疑经典遗传学教科书所说的,稻麦等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没有优势。他决心攻下杂交水稻育种的难关。经过长期努力,他终于成功培育出高产的优质杂交水稻。 (二)充满信心,必胜无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信心是意志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对决心的充分肯定,即相信决心是正确的,并相信自己一定能付诸实现取得成功。一般表现在执行过程中,是执行的内部基础。[29]25位获奖者普遍表现出对自己的信心和对所从事研究工作的信心。正是这种充分的自信和信心激励着他们即使面对各种困难和阻碍也永远坚持自己最初的目标和信念。谷超豪上大学时就对自己在数学方面充满信心,他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在数学研究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王选在"文革"期间被批斗,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严重影响,但是他始终坚持继续从事计算机的研究,因为他对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前景充满自信,他甚至能预见到不久就会产生重大突破,他对自己的技术有十足的把握与信心[30];徐光宪在研究生期间接手导师一个研究题目,同学都劝他不要接这个烫手山芋,但是他认为应该有自信,别人做不出来的不见得自己也做不出来,外国人做不出来的,我们中国人不一定就做不出来[31]。最后他们都在信心的激励下坚持到最后并获得成功。 |